端阳竞渡记
民国乙丑,五月端阳。余与友数人携手同游,行至高沙江边。见水面浮龙舟数十,傍观者数千人,每舟载人数十,手持木桨,江中竞渡。鼓声鼕鼕,争先恐后。胜者喜炮连连,旗插船头,风飘洋洋。友问余曰:“此龙舟竞渡,其故何也?”余曰:“昔楚三闾大夫屈原见放,行吟泽畔,有《离骚》之作。抱忿投于汨罗而死,楚人足怜之,争相祭祀。屈原托梦楚人云‘有水族鬼怪作祟,不能得享’。于是造鹢首于舟头,击鼓以逐鬼怪,更为黍粽祭祀,以吊屈原之忠魂,相沿遂成故例,年年如是。”至友闻余言而叹曰:“忠义之是系人怀恩,若是其珍且久耶!若夫游人骚雅之与,概不可胜数。”未几,夕阳在山,初月东升,同归校中,爰拈笔记之。高沙龙舟队训练 图/吴琼本文作者曾庆源,原高沙镇蓼滨乡人(现高沙镇马安石堰村),作此文时作者15岁,就读于高沙徐氏宗祠私塾(现高沙镇龙山完小)。后投笔从戎,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,入伍后改名“曾光”,为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生,官至国军某辎重营营长,参加过激烈的雪峰山会战,抗战胜利后在江苏泰州九里沟接受日军投降,1949年解放后回乡务农,1960年病逝于老家。本文记载了作者在民国乙丑年(1925年)观看高沙龙舟赛的景况,又由景探源,写了端午龙舟赛的源起,并借友人之口发微,点明端午龙舟赛的“忠义”主题。使我们得以略窥当时高沙的繁盛以及端午节龙舟赛的规模,对研究地方民俗史有重要补益。按作者当时的年龄,学历大约只相当于今天的初中,但作者行文老到,用词精准,又书法遒劲,笔墨精妙,超越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一般水平。这种差距固然有时代的原因,教学内容、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,但仍值得今天的教育者、家长乃至社会共同思考。(孙合涛 曾辰辉)
民国乙丑,五月端阳。余与友数人携手同游,行至高沙江边。见水面浮龙舟数十,傍观者数千人,每舟载人数十,手持木桨,江中竞渡。鼓声鼕鼕,争先恐后。胜者喜炮连连,旗插船头,风飘洋洋。友问余曰:“此龙舟竞渡,其故何也?”
余曰:“昔楚三闾大夫屈原见放,行吟泽畔,有《离骚》之作。抱忿投于汨罗而死,楚人足怜之,争相祭祀。屈原托梦楚人云‘有水族鬼怪作祟,不能得享’。于是造鹢首于舟头,击鼓以逐鬼怪,更为黍粽祭祀,以吊屈原之忠魂,相沿遂成故例,年年如是。”至友闻余言而叹曰:“忠义之是系人怀恩,若是其珍且久耶!若夫游人骚雅之与,概不可胜数。”
未几,夕阳在山,初月东升,同归校中,爰拈笔记之。
本文作者曾庆源,原高沙镇蓼滨乡人(现高沙镇马安石堰村),作此文时作者15岁,就读于高沙徐氏宗祠私塾(现高沙镇龙山完小)。后投笔从戎,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,入伍后改名“曾光”,为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生,官至国军某辎重营营长,参加过激烈的雪峰山会战,抗战胜利后在江苏泰州九里沟接受日军投降,1949年解放后回乡务农,1960年病逝于老家。
本文记载了作者在民国乙丑年(1925年)观看高沙龙舟赛的景况,又由景探源,写了端午龙舟赛的源起,并借友人之口发微,点明端午龙舟赛的“忠义”主题。使我们得以略窥当时高沙的繁盛以及端午节龙舟赛的规模,对研究地方民俗史有重要补益。
按作者当时的年龄,学历大约只相当于今天的初中,但作者行文老到,用词精准,又书法遒劲,笔墨精妙,超越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一般水平。这种差距固然有时代的原因,教学内容、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,但仍值得今天的教育者、家长乃至社会共同思考。(孙合涛 曾辰辉)
免责声明: 本文内容来源于洞口教育 ,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人网网络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请通过邮箱(admin@4305.com.cn)进行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关于人网网络关于人网
品牌展示型网站网站定制
生金科技园生金物业
智能母婴站触摸屏玻璃三丰玻璃
快巴、红钢纸介子三雄电子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不作商业用途,如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来电来函告知,我们将立即删除!QQ:200664305
Copyright © 2006-2025 人网网络 ICP证:粤ICP备12039018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7433号